侯孝賢的電影風格
提到侯孝賢的電影風格,幾乎眾所皆知的就是他的「固定鏡位」與「長鏡頭美學」。這種風格一方面是拍攝時源於客觀的限制所發展出來的變通之道(如缺乏資金與專業演員而採用長鏡頭),另一方面如朱天文所說的乃是一種侯孝賢自己一種「觀察世界的態度和眼光」,是「一種理解,一種詮釋」(10)。二者互相結合之下形成了侯孝賢著名的正字標記風格。非但難以完全模仿,其實也很難清楚地去解釋與說明。據侯孝賢自己說,他只是想「拍出自然法則底下人們的活動」,或是他所說的「天意」(朱天文﹐<悲情…>31)。這樣玄乎又玄的解釋,其實對於想要深入暸解侯孝賢風格的觀眾似乎只有更墜入五里霧中。與侯孝賢合作甚久,幾乎成了他電影的代言人的朱天文則在《好男好女》推出之後,寫了一篇分析侯孝賢風格轉變的文章,對於侯孝賢的運鏡風格做一個總結。她認為侯孝賢的影片自一九七三年入行以來到《的一九八二年的《兒子的大玩偶》「開始發作中毒」,到一九九三年只有一百個鏡頭的《戲夢人生》才出清痼疾,開始有所轉變(9)。因此她對於《好男好女》(1995)的總評就是「這次他開始動了」,意味著侯孝賢拋棄了舊有的運鏡風格而有所創新。這個以長鏡頭為主的風格在尊重客體,不願以主觀的切割去干擾的態度下,所達到的效果就是「維持時空的完整性」的一種呈現,其「高度真實性逼近記錄片,散發出素樸的魅力」
轉自http://www.ncu.edu.tw/~wenchi/article/HouReal.htm
歷年作品:
1981 《風兒踢踏踩》
Cheerful Wind
1981 《就是溜溜的她》
Cute Girls
1982 《在那河畔青草青》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
1983 《兒子的大玩偶》
The Sandwich Man
1983 《風櫃來的人》
The Boys from Fengkuei
1984 《冬冬的假期》
A Summer at Grandpas
1985 《童年往事》
A Time to Live, A Time to Die
1986 《戀戀風塵》
Dust in The Wind
1987 《尼羅河女兒》
Daughter of The Nile
1989 《悲情城市》
A City of Sadness
1993 《戲夢人生》
The Puppetmaster
1995 《好男好女》
Good Men, Good Women
1996 《南國再見,南國》
Goodbye South, Goodbye
1998 《海上花》
Flowers of Shanhai
2001 《千禧曼波》
Millennium Mambo
2003 《珈琲時光》
Café Lumière
2005 《最好的時光》
The Best of Our Times
2007 《紅氣球》
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